与蒙特利尔TOHO异曲同工的是,去年开放的纽约High Line,原是纽约的一段废弃铁路,位于曼哈顿西。High Line项目由居民组织发起,获政府支持,最终蜕变成功,成为艺术绿化休闲区。1999年由RobertHammond和Joshua David组成了Friends of High Line,再度策动四周居民齐齐保育活化,经过多年努力,2002年终获纽约市政府支持,及后更得到捐款资助,毋须大兴土木,便已打造成如今这座美丽的空中花园。
漫步在High Line,便会感到恍如由繁闹的曼哈顿区走入另一个清新世界。这里种满了约210个品种的花草,路轨上有的更是本来在那里的小野花;每个季节,设计师早安排了不同的鲜花盛放。路上放满椅子,路过的都可以随时歇歇。这个活化了的荒废乐园,已成为记者来纽约流连的新宠。在High Line中段的Chelsea Market,是一个饶有意味的空间,走在有上盖的高架桥内,每隔一分钟便会传来钟声,一共60种录自纽约市或其他地方的钟声,包括纽约股票市场的交易钟声、联合国和平钟声等。
类似对于城市的复兴,不仅仅限于旧工业区,废弃的居住区、建设失败的居住区抑或不能跟随时代发展而改变的居住区也可以实施类似的复兴计划。建于1983年至1985年间的大名鼎鼎的维也纳百水屋,曾经是维也纳市政府为那些收入较低的人建的福利房。这里距离维也纳的名胜古迹都很远,曾经是个偏僻的所在。然而,设计师Hundertwasser先生却使得这座廉租房成为维也纳最富盛名的建筑之一——Hundertwasser先生率领了一队他所信任的工匠,将建筑物当成一件巨大的艺术品,花了几年时间将所看得到的表面漆上所要的颜色与线条,贴上所要的磁砖与马 赛克,一点一滴以带有感情的手工逐步完成。这群工匠在建筑物完成之后还依依不舍地说,这栋建筑物让他们有真正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并且对他们艺术涵养的启发有很大的帮助,他们不再只是将制式规格材料安装到一成不变建筑结构上的人,而是让建筑物上有他们想法的人。并且,他们在所有的平台、晒台上都种上了树和灌木,整个楼里现在有大约250棵树,仅种树用的土就用去900吨。如今,有多到不行的维也纳市民等着进驻,因为每平方公尺的房租非常便宜,只要5欧元,以一个两房100平方公尺的小公寓单元,一个月租金约500欧元(台币21,000),对维也纳人来说是非常低廉的租金,而且住户满意度与认同感非常高,唯一的不满意就是每天会有数以万计的观光客会来参观他们的家。 另一个例子来自于德国,位于德国Leinefelde的自主城市系统,从2001年开始建造。Leinefelde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东部小镇。5000个预制建造的“WBS70”公寓在20世纪60年代被建起,但是到了1994年,由于商业移民,当地人口急剧下降,使得近30%的房屋控制,因此需要一个方案拆除原有的2500幢预制公寓楼,并且延伸原有的空间到那些拆除的房屋,将其余的2500幢预制公寓楼面积扩大一倍。这些第一批城市别墅于2004年完工,成为美观及居住质量显著提升的典型。而这一成就正式通过大胆减少房屋数量而实现的。
已经有如此多的城市区域成功地实现了重生——但是大部分人的目光还是集中在白天的城市景象中。然而对于现代高效率的城市来说,白天与夜晚同样精彩。一个期待复兴的城市区域,它的夜景设计甚至应当比白天更加吸引人,因为夜晚中的人人往往更加缺乏安全感,但是人们外出休憩与人交往的欲望却并没有减少。城市的夜景照明需要提供给市民一个温暖、安全的光环境,足够明亮以驱退有意作恶的人,却又没有刺眼的几乎不能睁开眼睛的直射灯光。然而,即使有如此之多成功先例,我们仍然需要意识到,城市规划与复兴的讨论不应局限于“他们白天看起来是什么样”,尤其在谈及可持续性的复兴时,夜景同样重要。城市重生与灯光设计的融合应带来令人兴奋的机遇,光线塑造的城市夜景也是城市复兴计划的一部分。这可能意味着城市灯光设计上的变革,以使其在重生的城市中发挥更好的社会功能,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的新思维。
飞利浦已经在“ 城市•居民•灯光” (City. People. Light)项目中关注到了城市重生项目中夜景照明的重新设计,并提出了诸多实践性非常强的新观点。一年一度的城市.居民.灯光(City. People. Light)国际奖是由飞利浦照明与国际城市灯光协会(LUCI)联合设立,旨在奖励那些通过合理的照明战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需求,并尊重环境,将城市、居民、灯光进行和谐统一的城市,以提升政府部门以及城市建筑师对于照明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