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发展急速的中国,人们都生活在快节奏和剧烈变化的时期中。“代沟”这词以前是没有的,曾经相差十年乃至二十年才算是一代人,现在相差三五岁就算是一代人,兴趣爱好、所经历的事已经完全不同了。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很多建築与空间的設計逻辑为了搏颜一笑好像走上了杂耍的道路,消耗大量资源建造来起到商業流量杠杆的目的。每个行业都力争做到一个至高点,将该领域的群体集中起来形成社群效应,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在快速发展各自为营的商業体系中,城市的生活也随之细分成了更多的群体,共同点以及共通性越来越少,多元的文化叠加也造成了不同的文化壁垒,在面对可以多项选择的生活时,同一个时代的人似乎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知识与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迅速获取,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以及其他产品资源几乎都是一流的設計和质量,周全的服务也使生活越来越便捷,似乎没有必要再去探讨什么。现实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这已经成为当下的城市生活的普遍现象。当物质与精神都处在合适的局面中,相比之下等量建築与空间的設計领域是最滞后的,尤其是城市的公共建築、功能性设施以及社区型的公共空间,还达不到与时代的平衡以及细致入微的程度。如果先把美學从設計中剔除,将建築与空间設計放置在更大的社会格局中,结合社会现状去解决一些问题以及改变一些刻板认知,弥补更必要的社会层面的缺陷,才是正确的城市建築与生活空间的設計思考。美學对于設計来说是最低要求,是应该放置在設計末端所考虑的内容。
社会无论发展至怎样的程度,人与人的连接性是永远存在的。伫立于一座城市的角度去思考,那些刚性并且不能规避的城市公共建築和空间是可以尝试更多可能性和想象力的,例如:公共交通枢纽空间、城市公园空间、开放型广场、公厕、社区空间、步行路及天桥等,这些在日常中紧密相关的功能性空间目前还处于完善基本功能需求的程度,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提升的,这个范畴可以表达一座城市的友善、包容性、关怀以及城市发展的态度与胸怀。